紧锣密鼓施工的高层建筑工地,竟然看不到成排的脚手架,听不到混凝土搅拌车的轰鸣!日前,记者来到南京市栖霞区丁家庄保障性住房项目现场,见识了工业化建筑的神奇,也感受到工业化建筑站上“风口”的巨大潜力。
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
“27号、28号地块为公租房项目,这是江苏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建筑组团,总建筑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南京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石一边介绍一边带着记者走进工地。记者面前30层的A28楼已经封顶,与常见的建筑现场不同,这栋大楼的外面没有密密包裹的脚手架和防护网,也看不到瓦工师傅砌墙、抹灰,甚至没有看到混凝土搅拌车的影子。
但见重型卡车驶入现场,从工厂运来建筑构件,塔吊的机械臂将构件吊起,精准地送到目标位置,工人将构件作为“零件”安装到位。就在这样的吊装、拼搭中,如同搭积木一样,房子一层一层地长高、成型。
“墙面、楼梯、梁柱……都是在工厂的流水线上生产的。”负责现场施工的项目经理刘克举介绍,大楼的主体结构构件剪力墙、楼梯、阳台、外墙板等均是工厂预制、现场现浇连接。他指着刚刚装配好的一块墙板说,墙板里面已经内置了保温层,密封在混凝土里,不仅保温效果好,而且防火。如果采用这种装配建筑构件,英国伦敦的公寓大火悲剧就不会发生。
进入住宅单元内部,记者看到了工业化装修的现场。工人们将工厂制成品的装修构件按照图纸一一拼装。在这里,后期装修前置,项目土建与装修一体化推进,管线安装、墙面装饰、部品安装……“毕其功于一役”嵌入预制构件。厨房里,橱柜、水槽、龙头等都在预制的单元里直接拼装,内墙构件上的插头和开关面板都一应俱全。工人师傅告诉记者,3个人、7天就完成一套房子的装修。他们感觉这样建房子跟造汽车没有多大差别——都是把工厂流水线上制造的“零件”在现场装配好。
而建筑构件上的孔洞预留和装修面层固定件的预埋,避免了在装修阶段对已有建筑构件拆改、打凿,既保证了结构的安全性,又大大减少了噪声和建筑垃圾。
轻松破解建筑质量密码
记者在现场看到,房间里,无论是阴角、阳角,楼外的各个立面、各种线条,都横平竖直得无可挑剔。南京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郁露说,工业化的建筑将混凝土构件尺寸的垂直精度由传统施工方法的厘米级提升至毫米级。精度的提高,极大提升了建筑的整体质量。
工业化建筑中,通过工业化的设计和标准化生产,解决了工匠个体手艺差别导致的质量问题。如卫生间装配中,使用一体成型的防水底盘,具有防水反沿和流水坡度设计;外墙窗的附框预制到墙体构件中,避免后期施工不过关可能导致的渗漏。
城砖上刻有监造者和工匠的姓名,被认为是明城墙屹立600年不倒的“密码”,但在建筑业的手工时代,这只是存在于举全国之力钦点工程的“特例”。在丁庄保障房工地,记者看到,每一个正在装配的构建上,都印有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可以实现全程质量追溯。进入工业化建筑的大时代,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更好的质量控制,正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颠覆“泥瓦匠”的概念
“没有扬尘,没有建筑垃圾,从来没见过这么干净、整洁的工地。”采访现场,记者巧遇专程来取经的苏州方正工程技术开发检测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燕,对工地见多识广的她忍不住由衷赞叹。她告诉记者,苏州准备在28万平方米的保障房建设项目中尝试装配式建筑,经过省有关部门推荐来到了丁家庄项目现场考察。
老家徐州的施工员顾笑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刚从南京工业大学毕业,在传统工地上工作。“工地乱得没地方下脚,我们人人都被地上的钉子戳过脚。”但是这几年在装配式建筑的工地上,“工作环境完全不是一个概念了”,工作强度也低了好多。这幢30层的楼,按传统方式建,需要30个抹灰工抹两三个月,而现在墙面构件非常平整,抹灰这个工种就不需要了。
刘建石介绍,采用工业化的方式盖房子,实现无外脚手架,无现场砌筑、无抹灰的绿色施工,模板用量及钢筋绑扎的工作量大大减少,人工成本至少减少三四成,工期大为缩短。
顾笑说,工业化建筑把工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让建筑工人对年轻人重新有了吸引力。“未来谁来当泥瓦匠”,这个问题也许不再成为问题。
“蓝海”也怕一哄而上
刘建石认为,建筑行业推行“机器换人”,既是应对劳动力成本提升的无奈之举,也是顺应绿色发展大势、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然选择。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是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庞元估算,未来10年装配式建筑将有2.5万亿元的市场“蛋糕”。
中国工业化建筑虽然前景广阔,形势喜人,但是技术、标准和人才队伍建设滞后。记者了解到,有些地方的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水平较差,管理水平低下,直接导致建筑质量堪忧。
“既要积极推广,又不能心太热。”刘建石介绍,他们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在南京市近1000万平方米的四大片区保障房项目中全面推行绿色建筑设计标准,保障房住宅项目获得了鲁班奖、詹天佑奖、广厦奖等多项国内建筑大奖。上坊、丁家庄保障房片区探索装配式建筑达到了二星甚至三级绿建标准。其中,南京江宁的上坊保障房片区采用了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省内开大规模建筑住宅工业化的先河。这个获得鲁班奖的项目预制率达70%,装配率更是高达90%。他坦言,高预制率和装配率的代价是成本升高。丁家庄项目将装配率降到67%,既实现了建筑技术国内领先,又将建筑成本控制到和传统建筑持平。
在刘建石看来,现阶段发展装配式建筑,与其追求过高的预制率、装配率,不如在精细化设计、人员培训和管理上多花功夫。南京安居保障房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在装配式建筑上可谓是经验丰富,但在丁家庄这个项目开始前,公司仍然坚持先建试验样板间,优化设计和流程。